你是怎么改变自己的讨好型人格的?
取悦他人不如取悦自己,4 个方法教你学会说“不”
希望自己讨人喜欢,有时就像追求完美主义一样,“像是一个缺点”,但却让人在某些时候感到自豪。
牺牲自己,成全别人,这样的特质多少有点伟大和令人敬佩。
但是,当你习惯了“为他人活着”时,你总会慢慢忘记自己真实的样子。
杨绛先生说过:“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,到最后才知道,世界是自己的,与他人毫无关系。”
国家二级咨询师陈雪莉,在她的新书《没什么大不了:做不被情绪支配的自己》中,对“取悦他人”做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,并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,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认知,养成健康的人际关系。
本书作者陈雪莉,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心理学院,心理学背景深厚,从一名社恐患者,到学会与情绪和谐共处,曾帮助很多人走出情绪困境,活出精彩人生!
书中案例资源鲜活,语言简洁易懂,对多种情绪类型进行了解读,是一本科学实用、接地气的“情绪困境调控手册”,荣登当当应用心理学好评榜第一名。
一、为什么你总想要取悦他人
作者认为:取悦他人是一种试图掌控他人感受的行为。
首先,总想取悦别人,是恐惧心理在作怪。
有这种倾向的人,大多在人际交往中都害怕与别人发生争执和冲突,害怕被人拒绝和抛弃。于是为了跟他人建立联系,找到自己的存在感、价值感和成就感,他们便不惜放低自尊,试图将他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。
和朋友逛商场,你看上了一件漂亮的风衣,刚想问店员有没有大一码,就听朋友说到:这件衣服的确好看。于是你悄摸放弃了询问,对朋友说:就是给你挑的,你穿应该合适。天知道,你自己有多喜欢那件衣服!你不该,为了成全别人的欢喜而忽视了自己的心意!
曾在小区里见过一个孩子,为了讨好其他小朋友,不惜委屈求全,趴在地上学狗叫,以求能玩一下对方的玩具。他不该,为了得到别人的允诺,就降低了可贵的骄傲和自尊!
职场中,也总会有人为了维护好名声,而牺牲自己,成全别人,成为超级大好人。
但往往你越不想得罪人,就越是没人喜欢你。到头来把自己也搞得精疲力尽,真是得不偿失!
其次,取悦他人是一种习得行为。
比如孩子只有表现出爸妈喜欢的样子时,才能得到更多的奖励和关爱,那孩子就会觉得满足爸妈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。
丰子恺将人的童年称为“黄金时代”,但是,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里总是充满争吵声,那么他会从内心里拒绝冲突,为了让大人们保持愉悦高兴的状态,孩子们从小就能学会察言观色,随后出现取悦他人的倾向。
二、取悦他人会导致哪些问题
取悦他人并不能和善良、体贴、富有同情心画上等号。相反,它会诱发很多负面情绪,甚至造成他人不满,伤害到最亲近的人。
因为我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讨好别人,却牺牲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感,忘掉了自己的需求,背叛自己的价值观,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,这一切都会拖住我们成长的脚步!
毕竟,想要让每个人都开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。
三、如何改变这种“讨好”的行为模式
一个自我放弃的人,才会通过强迫自己取悦他人,避免产生被抛弃的感觉。
在《没什么大不了:做不被情绪支配的自己》一书中,陈雪莉老师给出了几点建议:
1、确定自己的想法
多考虑自己,既然不能掌控他人的感受,那就多给自己留一些提升自我的时间;谁的人生谁负责,你就是再好,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!
所以,我们绝不能忽视自身的愿望、需要、界限和喜好,我们要学会对自己好、尊重自己的感受,我们要把掌控自己感受的权利从别人手中夺回来!
2、认清自己的价值观
对别人说“是”的次数越多,意味着你对自己说“是”的次数越少。
所以,我们得学会明确事情的优先级,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,做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,因为“最重要的事永远是值得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用心对待的。”
3、增强自我认同感
找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,可以尝试用自我反思练习来提升自我认同感。比如用下面这张测评表时刻提醒自己,你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?
4、坚持自己的主张
对于那些一再麻烦你、总想占你便宜的人,你一定要第一时间表明想法,坚定地说“不”,但切记不要指责攻击对方。
曾国藩曾有言:人生有可为之事,也有不可为之事。可为之事,当尽力为之,此谓尽性;不可为之事,当尽心从之,此谓知命。
一个人成熟的标志,就是知道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%的事情与别人无关。
有所为有所不为,做最真实的自己,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。
四、总结:
陈雪莉老师的《没什么大不了:做不被情绪支配的自己》,语言简洁、案例鲜活,有理论有实操,值得一读!
读罢此书,愿你我都能:认清自身负面情绪的来龙去脉,并借助书中的工具和方法,改变认知,摆脱情绪困扰,收获自由自在的幸福人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