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尖高校的文科生会担心专业不好难就业吗?

发布时间:
2023-09-19 03:58
阅读量:
1

与其寻思,不妨看一下北大冷门专业社会管理专业的硕士就业报告。


一半以上进了体制内很好的单位,一大部分去了高大上的金融业,剩下的也基本上是大型央企总部和BAT和顶级的外企,总体来讲中规中矩,不很好,但绝不算差。要知道像北大社会管理这样的专业,很多都是本科比较普通的学校考上来的,一本也不罕见。

有人说北大是特殊案例,不具有代表性,对,有道理。如果换成其它的985211,整体情况会差,但横向对比依然算不上差,基本上还是这样的结构,只不过单位的等级、层次会下降。

为什么清北进体制内的比例相当大,就是因为冷门专业的学生数量不少,体制内“迷信”名校牌子。

为什么这些冷门专业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差呢?为什么大家会有读这些专业就会失业的印象呢?

大家还是对社会经济情况、企业运营、公司架构不熟悉,对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不熟悉,最常见的是:我学了某个专业,就只能做某项工作(或者在某个行业),其它的做不了。我没学某个专业,就无法做某项工作(或者在某个行业),再努力也没用。

比如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个固定印象:任何专业都有其对应的岗位和职业,其实不是这样的,除了会计、法学、医学、师范、军警等相对固定职业和岗位的专业,其它几百个专业都是具有很大弹性的。

比如为什么学社会管理还有15%的进入金融业吗?不是学金融的才能进吗,当然不是,其实金融业是相对最不看专业的地方,除了个别岗位,大部分是不限专业的,比如做柜员的什么专业都有,当然金融和会计专业占多数,那是因为应聘的人多,基数大。

比如银行,除了柜员和部分岗位,其它大量的岗位比如人资、行政、后勤、总务、品牌、企划、公共关系等非业务部门则基本上只看学校、学历和个人能力(面试时表现出来的潜质)。

还有就是专业太多了,五六百个,大部分人知道的也就十几几十个,熟悉的更是很少,可以说绝大部分人不了解绝大部分专业。

其它企事业单位也基本如此,比较典型的是顶级企业的管培生、碧桂园集团“未来领袖”计划

比如银行,除了柜员和部分岗位,其它大量的岗位比如人资、行政、后勤、总务、品牌、企划、公共关系等非业务部门则基本上只看学校、学历和个人能力(面试时表现出来的潜质)。

还有就是专业太多了,五六百个,大部分人知道的也就十几几十个,熟悉的更是很少,可以说绝大部分人不了解绝大部分专业。

其它企事业单位也基本如此,比较典型的是顶级企业的管培生、碧桂园集团“未来领袖”计划等。

END